黄埔胡栋朝 比肩詹天佑

胡宁生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2016年4月8日) 广州日报记者:廖靖文(文)、邱伟荣(图)
路桥专家胡栋朝
黄埔村的胡氏宗祠。
  清末路桥专家胡栋朝一生传奇 首勘川汉铁路 总绘苏浙铁路   广九火车站 惠爱路 永汉路及海珠大部分道路皆为其手笔   位于海珠区东隅的黄埔村建村于北宋年间,村中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的黄埔古港,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之首。   作为广州历史人文胜地,黄埔古村除保留较完好的港村遗迹,更有世代延续的乡贤文化,村中保存各姓氏祠堂十多座。这里曾经走出了冒死奋战55天营救孙中山的永丰舰舰长冯肇宪、巨商学者科学家一门七杰的梁氏家族、向美国成功追讨庚子赔款用于开办清华大学的爱国外交家梁诚、身兼三国驻新加坡领事的胡璇泽……当中还有一位不为大众熟知、却为中国和广州路桥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爱国路桥专家胡栋朝。与詹天佑齐名的胡栋朝在美国名校毕业后回国勘探修筑川汉铁路,途经北京还顺便考中了进士。广州的广九火车站以及惠爱路、永汉路、南华路等皆出自他之手。胡栋朝晚年回到黄埔村,在小学教授太极拳,一生奉献堪称传奇。    黄埔古村历史研究会专家黄银英老师介绍,黄埔村族谱记载,建村于北宋年间,南宋时期已经是“海舶所集之地”,清朝实行“一口通商”后,广州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黄埔古港也成为外国商船进入广州的必经之地。瑞典的“哥德堡号”、美国的“中国皇后号”等著名商船都曾在此停泊。   黄埔村也是全市留洋人数最多的村落,大批的历史名人,如冒死营救孙中山的永丰舰舰长冯肇宪、巨商学者科学家一门七杰的梁氏家族、追讨庚子赔款的爱国外交家梁诚、三国驻新加坡领事胡璇泽等都生于此。当中,还有一位为中国和广州路桥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爱国路桥专家胡栋朝。   留美硕士“顺便”中进士   在黄埔古村最宏伟的胡氏宗祠前有一座旗杆夹,上面记录了获得功名的族人。“工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胡栋朝”赫然在列。这位清末进士、翰林,同时又是与詹天佑齐名的爱国路桥专家,为我国铁路、桥梁建设立下了赫赫功勋。   胡栋朝的孙子胡仲化至今仍生活在黄埔村,他向广州日报记者讲述了祖父传奇的一生:胡栋朝4岁丧父,17岁赴香港读书投奔叔父,25岁入读天津北洋大学堂,29岁毕业取得工科学士学位,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工程,专攻铁路桥梁,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胡栋朝接受四川总督锡良的力邀回国兴办铁路,成为勘测著名的川汉铁路的第一个工程师。   1906年7月入川赴任途中,有人劝他顺便入京参加学部考试,他欣然一试,结果名列第九,被赐工科进士。在川汉铁路建设的过程中,胡栋朝所勘探的线路成为后来成渝铁路的一部分。1914~1917年之间,胡栋朝先后主持勘察了江浙铁路、海清铁路、徐杭甬两线等,绘出苏浙铁路总图,为我国铁路、桥梁发展奠定了基础。   广州道路的“总设计师”   胡栋朝对广东、广州路桥的建设更是贡献巨大。1920年,他回到广东任职,亲自勘察了潮汕铁路,并对韶关至坪石公路测量,使第一段工程能顺利完成。   之后,他对广州市马路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并主持兴建了惠爱路、永汉路以及海珠区的绝大部分马路。1932年,胡栋朝任广东省广九铁路管理局局长,任上千方百计筹资建设的广九火车站,直至上世纪60年代,仍是广州铁路交通的主要站场。   胡仲化说,祖父在修筑广州马路和筹建广九火车站的过程中,刚正不阿,经受住了各种钱财的诱惑。有一次,胡栋朝过生日,有人送来一桶白银。他发现后,马上叫人送回去。只要关系规划工程,无论什么人来说情送礼,他都坚持原则一一回绝。“在祖父的坚持下,南华路、惠爱路、永汉路等道路都保持直线沿用至今,而没有为了哪一家绕个弯。”   新中国成立后,胡栋朝多次就广东公路兴筑及全国铁路发展向政府部门提出了设想与建议。晚年的胡栋朝回到黄埔村,还发挥余热,义务到黄埔村小学教授太极拳,一生充满传奇。如今,位于黄埔古村内的胡栋朝故居正在打造成为胡栋朝纪念馆,不久之后就能与大众见面,让更多广州人和游客了解这位路桥专家不凡的一生。   古村古港文化   传承得到重视   黄埔村的历史近年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传承。上世纪80年代,村史、华侨史的整理引起该村旅外侨胞的关注,黄埔村华侨港澳同胞联谊会成立。2012年,黄埔古港古村研究会成立。2009年,广州市决定对黄埔古村进行综合改造。经文化、历史、民俗、古建筑等方面专家与设计单位多次论证,以及充分听取古建筑物主后人和黄埔村民的建议,村内13栋古建筑得到保护修缮,还利用古祠故居建立纪念馆,展示黄埔村历史传统和乡贤事迹。经过几年的发展,黄埔古村和古港已经成为了广州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    每逢节假日,村中祠堂街还举行多种文化活动,如广绣广雕展、赏月灯会、粤剧私伙局、古琴演奏会等。2013年开始,海珠区固定重阳节在黄埔村一连三天举办“岭南祠堂文化节”,黄埔古村成为广州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建设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