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婺城区下窑村,传承好家风400年
来源:胡宁生
日期:2017-03-22
浏览次数:2005
来源: 婺城新闻网(2016年2月26日) 作者:记者章一平 见习记者 陈谊
一场梦赚来的第一桶金
下窑和上窑这两个自然村很早之前是烧窑的。村里黄土资源丰富,是个烧陶器的好地方。据村里老人介绍,下窑村缸窑主要烧制水缸、酒坛等陶器。窑洞老板姓胡,叫胡田有,他还有一个兄弟。兄弟俩人分别管理着下窑和上窑两个缸窑。缸窑规模较大,窑工就有一百多人,基本上从外地迁徙过来,每天到饭点,缸窑的管理者就在上窑和下窑的中间点敲梆为号,让大伙集体吃饭。
关于胡田有,下窑村还流传着一个传说。传说窑主胡田有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条火龙。醒来后,胡田有便想着如何火中求财。烧窑成本很高,还要招募工人,由于他缺少财力,经济很紧张。“困了就有人递枕头”,好运来时就是这么巧,刚好外地一个老板过来大量收购水缸等陶器,并支付了一大笔订金,让他开工烧窑。等到胡田有把陶器烧好,运到送货地时,发现根本没有这个老板。于是,胡田有把陶器就地卖了,得到了两笔钱,从此生意兴隆,发家致富。
记者在东古城自然村还听到了这个传说的另外一个版本,相传胡田有一次走亲戚,结果酒喝多了,在回来的路上摔了一跤,摔得鼻血都流了出来。走到古城畈的樟树下时,看到樟树旁有个老人家正在晒棉花,便向老人家要了两块棉花,塞进鼻孔堵住鼻血流出。胡田有接着往家走,走在路上觉得鼻子里的棉花很胀,便随手拿出一块棉花往边上的水塘一扔。“扑通”一声,水塘里传来一声响。胡田有觉得奇怪,便把另外一块棉花拿出来一看,发现竟是块金子。胡田有就是靠着这块金子,回到下窑村后建起了缸窑。此后的一个晚上,胡田有梦见财神爷指点他把酒坛运到绍兴去销售,还说下船时会有人来接货。胡田有兴致冲冲地把酒坛运到了绍兴,结果下船时并没有人来接货。胡田有这下傻眼了,以为要走一趟冤枉路。他干脆把酒坛运往绍兴城里去卖,万万没想到的是,酒坛在绍兴销量极好,一下子就卖完了。从此,胡田有打开了绍兴的市场,生意就越做越大。
听着胡田有的传奇故事,记者来了古时烧窑的现场,如果不是村里人的指点,已经完全看不出缸窑的痕迹。缸窑前相对平坦的地方已经立起了一幢幢房子,缸窑的山体部分也是绿树成荫,一条上山的黄土路依稀可以让人知道这里原来是烧窑的窑址。
姜姓最早定居,其他大多是窑工的后裔或手工业者
下窑村是个“移民村”,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古代这里经常是战场。王兆丰说,村民在山上田里干农活时,时常能从地里挖出箭矢。古代人口一直不太稳定,没有形成家族式的大姓。下窑村姓氏较杂,人口较多的有胡、施、张、王、姜5姓,其中姜姓是最早定居下窑村的。胡姓是缸窑老板的后裔,其余的杂姓则是窑工的后裔。
姜姓居住在东古城自然村,是下窑村最早的原住民。村民姜振丰是《凤林姜氏宗谱》的收藏者。
在姜振丰家中,记者看到了1948年重修的《凤林姜氏宗谱》,该宗谱共20卷。尽管年代久远,但20卷宗谱保存完好。据该村今年69岁的村民姜岳相说,东古城姜氏的始祖为荣九公,但不知是何年代迁居到东古城的。为此,记者翻阅了《凤林姜氏宗谱》,但在荣九公古城各支图这一章中没有迁至东古城的时间记载。于是记者另辟蹊径,翻阅了荣八公金村各支图,文中记载荣八公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戊戌年间始迁金村,荣九公与荣八公为兄弟,因此荣九公也应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左右始迁东古城。由此推算,该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依据民间传说,姜氏一般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中华民族创立韬略理论的开山之祖姜子牙。传姜姓来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身为我国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于是他就以姜作为己姓,子孙世代相传。姜姓与姬、媙等20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从唐宋时期开始,姜姓分布于浙江、河南、河北、江西、安徽等地。《凤林姜氏宗谱》的卷之九中对姜氏世系的来源也有详细记载。卷之四中记载了凤林姜氏第一世太公,名姜翁,宋朝时绍兴人,“翁名字失载自山阴来居南住山下(今凤林)行医无子以女入赘六一公,为凤林创始,又二世遭家难,遂用翁姓为姜”。第二世闾邱先生,今祀之为土地神;第四世赵文人,开姜氏诗书之史;第六世章枫山先生,兴姜氏理学之风,姜氏文化由此开始。
在历史长河中,姜姓后人继姜子牙后涌现出无数能人志士,明朝时期,婺州、兰溪一带出现过姜琏、姜麟父子及姜应甲、姜纲等四位进士,四人皆为官员,他们著书立说,且为官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
据《凤林姜氏宗谱》记载,为激励姜姓子弟勤学苦读,古时和近代姜氏均设有“奖学金”,以鼓励族人发奋读书。《凤林姜氏宗谱》是姜姓后人的传家宝,该村几百年厚重的历史就保存在这20卷古老的宗谱中。据姜振丰的家人说,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这天,姜振丰都会将家谱摆放在院中“晒谱”,以防潮湿、虫蛀。
垅里村,手工业者的集聚村
垅里自然村的村民要比下窑村迁徙得晚,今年71岁的王汝松之前当了20多年大队长和村支书,他清楚地记得垅里村最早的一批人是1912年从温州迁徙而来,而后从温州、台州其他地方相继迁徙了许多手工业者。垅里村成了手工业者的聚集村落,弹棉花、穿蓑衣、卷黄烟是他们农活之外的重要经济来源。
王汝松说,弹棉花的陈家最早迁徙到垅里村,当时陈家有兄弟四人,老三会弹棉花。后来逐渐发展,陈家下一代的男子大都学会了弹棉花的技巧,有十多人都会弹棉花。王汝松年轻时也学过弹棉花,后来还在经济合作社里从事弹棉花。他说,跟着师傅弹棉花是一件很辛苦的活,旧时的手工业者都把这门手艺当成是自己立身的根本。师门传承非常严格,师傅对徒弟有着苛刻的要求,不仅是工作时师傅说什么徒弟必须做什么,就是平时生活中,徒弟都要看师傅眼色行事。吃饭时,徒弟要先给师傅盛饭,然后再自己吃饭,徒弟吃饭必须要快,不然等师傅吃完了,碗筷一放下,师傅看你两眼,你也必须要吃完了,没吃饱只能自己饿肚子。
王汝松学艺出师后,也带着徒弟在下窑周边村弹棉花,相对较远的地方就是白龙桥集镇。王汝松说,那时弹棉花是3元钱一床棉被,后来到经济合作社时,已经是4元一床。生产队那时候条件差,农家提供的棉花很多都是旧棉被拆下来的,又破又烂,味道也很难闻,而且有些旧棉被里还有小孩子的粪便。弹棉花的人要把里面有用的棉花整理出来,整个过程非常辛苦。王汝松成了下窑大队的大队长后,便很少外出弹棉花。如今下窑村还有五六名弹棉花手艺人,等到冬天农闲时候,便带着工具,走上祖辈一路走来的道路。
下窑村有句俗语:“上半年穿蓑衣种种田。下半年弹棉花过过年。”弹棉花的工作一般都是下半年,新棉花上市后,买点新棉花然后请人弹一床棉被。而穿蓑衣则是上半年,上半年雨水丰富,农民下地干活时,蓑衣是必不可少的挡雨工具。垅里村从事穿蓑衣的是一户姓叶的人家,也是从温州移民过来。穿蓑衣的历史相对较短,据王汝松说,这门手艺在叶家的祖父辈时就结束了。
转虹桥,通往城镇的爱心桥
9000年来,婺城文明薪火相传,从未间断。罗埠镇山下周遗址埋藏着婺城9000年的文明之源,4000年前青阳山遗址,我们的先民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再往后,是距今3000多年的汤溪镇贞姑山商周时期遗址,商周晚期的白龙桥老鹰山遗址,还有汤溪县志记载的距今2000多年的太末县城……
而晚商周时期的西古城老鹰山遗址就在下窑村西古城自然村旁,据王兆丰介绍,小时候他们经常在老鹰山玩、劳作,还曾捡到过陶器碎片。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据考,婺江古河道曾依村而过,婺江改道后,这里剩下了纤夫拉纤时走过的纤道和装船的码头。现土名叫王梯堪、古城堪、转虹桥、仰天码等地方均为原古河道的纤道和码头。
今年86岁李启生是村里的老支书,他说,在他小时候,在原河道边,还有纤夫拉纤所走的纤道,后来因为时代变迁,就没有了。
400多年的古村定然会留下不少时光积淀的痕迹,砂罐窑、上窑陶窑、下窑陶窑、转虹桥便是其中最出名的几处。
转虹桥即在婺江古河道边上,这里也是纤夫拉纤时曾经走过的纤道。在王兆丰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这座建成于清朝光绪年间的石拱桥。转虹桥全长约5米,宽约2米,桥面上已经布满了泥土,桥拱用一块块花岗岩砌成。据老人说,下窑村很长时间里都属于兰溪市管辖,民国时,村民需要上交的粮食都是交到兰溪。当时的兰溪市马达镇是周边有名的小镇,村民赶集都是前往马达镇。
王兆丰说,转虹桥是由姜进田捐助建造的,姜进田当时是本地著名的乡绅,在村民中非常有影响力。他在兰溪负责管理育婴堂,回家途中要路过此地,后来为了村民方便进城,便捐资修建了转虹桥。
治水让乡村重现昔日美景
沧海桑田,时间是最大的改变者,纤道如今变成了农田小道,码头也没有了当年的影子。下窑村山塘水库遍布,景色宜人。过去几年发展的畜禽业养殖,由于没有进行污水处理,直接影响到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2015年,婺城区加快进行“五水共治”行动,下窑村村两委进行了畜禽业整治工作,拆除了26家,另与2家签订了停养协议,剩下一家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和其他4家规模较大的养殖场。王兆丰说,这些养殖场已经全部进行了提升改造,建立了沼气池等现代化处理设备。下窑村还整治了下窑师塘、山下施门口塘。记者看到水塘里清澈的池水,水面没有塑料袋等垃圾,与记忆中的小时候农村池塘一样,是孩子夏日玩耍的好地方。
2015年婺城区大力推进的垃圾分类也是环境整治的一大“工程”。下窑村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两个垃圾桶,小点的垃圾桶上写着“厨余垃圾”,大点的垃圾桶上写着“其他垃圾”。垃圾分类提高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了过去的不良习惯,让他们意识到美丽乡村建设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王兆丰说,实行垃圾分类以来,房前屋后的垃圾死角得到清理,道路上也干净许多。走到村里的印象不一样了,没有了以前“脏、乱、差”的感觉。
下窑村环境的变化让许多人都有感触,白龙桥镇敬老院就坐落在下窑村,每天都有人到敬老院,他们纷纷称赞下窑村的巨大变化。王兆丰说:“下窑村民风淳朴,村民对村里工作都非常支持。村两委2016年的工作重点是文化礼堂建设,向村民讲述下窑的历史,传承400多年的好家风,让后人知道先辈的勤劳,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下窑村有一家300多亩的康乐福农业观光园,里面种植了许多名贵苗木、古树和水果,边上还种植了60亩的红心猕猴桃。让游客在园区里采摘时令水果,享受田园生活,边上还有一座上湖垅水库,喜欢钓鱼的游客可以尽情垂钓。王兆丰说,观光园是村里的一个发展方向,农业休闲园区吸引了游客,村民可以发展农家乐等配套服务。